2013年政法干警招錄培養體制改革試點教育入學考試
專業綜合I考試大綱
教育部考試中心
目 錄
I. 考查目標……………………………………………………… 3
II.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3
III. 考查內容……………………………………………………… 4
IV. 題型示例及參考答案…………………………………………33
V. 參考書目…………………………………………………… 43
I. 考查目標
專業綜合I包括刑法學和民法學兩部分,在考查刑法學和民法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同時,注重考查考生運用刑法學原理和民法學原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運用法律語言表達的能力。考生應能:
1.正確理解和掌握刑法學和民法學的重要概念、特征、內容及其法律規定。
2.運用刑法學和民法學原理解釋和論證某些觀點,明辨法理。
3.結合社會生活或特定的法律現象,分析、評價有關案件、事件,找出運用法律 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4.準確、恰當地使用法律專業術語,論述有據,條理清晰,符合邏輯,文字表達通順。
II. 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
一、 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 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 考試內容結構
刑法學 75分
民法學 75分
四、 試卷題型結構
單項選擇題 40小題,每小題1分,共40分
多項選擇題 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簡答題 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辨析題 2小題,每小題8分,共16分
法條分析題 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案例分析題 2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
III.考查內容
第一部分 刑法學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刑法概述
一、 刑法的概念
刑法的定義、形式和特征。
二、 刑法的任務和機能
三、 刑法的體系和解釋
第二節 刑法的基本原則
一、 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內容與體現
二、 刑法適用平等原則的基本內容與體現
三、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基本內容與體現
第三節 刑法的效力范圍
一、 刑法的效力范圍的概念和種類
二、 刑法的空間效力
刑法的空間效力的概念;確立刑法空間效力范圍的學理根據:屬地原則、屬人原則、保護原則、普遍管轄原則;我國刑法關于空間效力的規定;刑法在中國領域內的效力;刑法在中國領域外的效力。
三、 刑法的時間效力
刑法的生效時間;刑法的失效時間;刑法的溯及力;我國《刑法》第12條關于刑法溯及力的規定。
第二章 犯罪概念
第一節 犯罪的定義
一、 犯罪的定義概述
犯罪的定義,不同的定義反映出不同的犯罪觀。
二、 我國刑法中的犯罪定義
我國《刑法》第13條規定的犯罪定義;“但書”的意義。
第二節 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 犯罪是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二、 犯罪是觸犯刑律的行為,具有刑事違法性
三、 犯罪是應受刑罰懲罰的行為,具有應受刑罰懲罰性
第三章 犯罪構成
第一節 犯罪構成概述
一、 犯罪構成的概念
犯罪構成的概念及其內容;犯罪構成與犯罪概念的聯系和區別;犯罪構成 的意義。
二、 犯罪構成的共同要件
三、 犯罪構成的分類
基本的犯罪構成和修正的犯罪構成;標準的犯罪構成和派生的犯罪構成。
第二節 犯罪客體
一、 犯罪客體的概念
犯罪客體的概念及其內容;犯罪客體在刑法條文中的體現;犯罪客體的意義。
二、 犯罪客體的種類
一般客體、同類客體和直接客體。
三、 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
犯罪對象的概念和內容;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的聯系和區別。
第三節 犯罪客觀方面
一、犯罪客觀方面概述
二、危害行為
危害行為的概念與特征;危害行為的分類;不作為構成犯罪的條件;純正不作為犯與不純正不作為犯。
三、危害結果
危害結果的概念;廣義的危害結果和狹義的危害結果;危害結果在刑法中的意義。
四、刑法中的因果關系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的概念;刑法中的因果關系的地位;因果關系對承擔刑事責任的意義。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的特點:客觀性、相對性、必然性、復雜性。
不作為的因果關系。
刑法因果關系的認定:特殊情形因果關系的認定。
五、 犯罪的時間、地點、方法
第四節 犯罪主體
一、 犯罪主體概述
犯罪主體的概念和種類。
二、 刑事責任年齡
刑事責任年齡的概念;我國刑法對刑事責任年齡的四分法規定;司法解釋中對未成年人刑事責任的規定。
三、 刑事責任能力
刑事責任能力的概念;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醉酒的人犯罪的刑事責任;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的刑事責任。
四、 一般主體與特殊主體
五、 單位犯罪主體
單位犯罪的概念、要件、處罰。
第五節 犯罪主觀方面
一、 犯罪主觀方面概述
犯罪主觀方面的概念和意義;罪過;犯罪主觀方面的內容(罪過形式);犯罪主觀方面與犯罪客觀方面的關系。
無罪過事件:意外事件、不可抗力。
二、 犯罪故意
犯罪故意的概念和特征;犯罪故意的種類: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的異同。
三、 犯罪過失
犯罪過失的概念和特征;犯罪過失的種類: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于自信的過失。
四、 犯罪目的和犯罪動機
犯罪目的的概念,犯罪目的在犯罪構成中的作用;犯罪動機的概念,犯罪動機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犯罪動機與犯罪目的的關系。
五、 刑法上的認識錯誤
刑法上的認識錯誤的概念和種類:法律上的認識錯誤的概念、表現形式及評價;事實上的認識錯誤的概念、分類及評價;事實上的認識錯誤分為:客體錯誤、對象錯誤、手段錯誤、行為偏差、因果關系錯誤。
第四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
第一節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概述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的定義;故意犯罪停止形態的特征;過失犯罪、間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的預備、未遂和中止。
第二節 犯罪既遂
一、 犯罪既遂的概念和標準
犯罪既遂的概念;犯罪既遂的判定標準。
二、 犯罪既遂的形態
實害犯、危險犯、行為犯的定義及其特征。
三、 對既遂犯的處罰
對既遂犯,按照刑法分則條文規定的法定刑處罰。
第三節 犯罪預備
一、 犯罪預備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預備的概念;犯罪預備的三個特征;犯意表示和犯罪預備的區別。
二、 預備行為與實行行為的區別
三、 對預備犯的處罰
我國《刑法》第22條第2款規定的處罰原則。
第四節 犯罪未遂
一、 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未遂的概念;犯罪未遂的三個特征;犯罪未遂與犯罪預備的區別。
二、 犯罪未遂的分類
實行終了的未遂和未實行終了的未遂;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迷信犯、愚昧犯與不能犯未遂的區別。
三、 對未遂犯的處罰
我國《刑法》第23條第2款規定的處罰原則。
第五節 犯罪中止
一、 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
犯罪中止的概念;犯罪中止的三個特征。犯罪中止與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的區別。
二、 犯罪中止的分類
預備階段的中止和實行階段的中止。
三、 對中止犯的處罰
我國《刑法》第24條第2款規定的處罰原則。
第五章 共同犯罪
第一節 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構成
一、 共同犯罪的概念
二、 共同犯罪的構成特征
共同犯罪的主體要件;共同犯罪的客觀要件;共同犯罪的主觀要件。
三、 共同犯罪的認定
第二節 共同犯罪的形式
一、 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
二、 事前通謀的共同犯罪和事前無通謀的共同犯罪
三、 簡單共同犯罪和復雜共同犯罪
四、 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
第三節 共同犯罪人的種類及其刑事責任
一、 主犯及其刑事責任
主犯的概念;主犯的種類;主犯的刑事責任。
二、 從犯及其刑事責任
從犯的概念;從犯的種類;從犯的刑事責任。
三、 脅從犯及其刑事責任
脅從犯的概念;脅從犯的刑事責任。
四、 教唆犯及其刑事責任
教唆犯的概念;教唆犯的特點及其成立條件;教唆犯的刑事責任。
五、 共同犯罪與犯罪的停止形態
共同犯罪與犯罪預備、未遂;共同犯罪與犯罪中止。
第六章 一罪與數罪
第一節 一罪與數罪概述
一、 一罪與數罪的概念
二、 罪數的判斷標準
三、 法條競合與法條競合犯
第二節 實質的一罪
一、 實質的一罪的概念及其種類
二、 繼續犯
繼續犯的概念;繼續犯的特征;繼續犯的類型;繼續犯的法律后果;繼續犯的處斷原則。
三、 想象競合犯
想象競合犯的概念;想象競合犯的特征;想象競合犯的處斷原則。
四、 結果加重犯
結果加重犯的概念;結果加重犯的特征;結果加重犯的處斷原則。
第三節 法定的一罪
一、 法定的一罪的概念及其種類
二、 結合犯
結合犯的概念;結合犯的特征;結合犯的處斷原則。
三、 集合犯
集合犯的概念;集合犯的特征;集合犯的處斷原則。
第四節 處斷的一罪
一、 處斷的一罪的概念及其種類
二、 連續犯
連續犯的概念;連續犯的特征;連續犯的法律后果;連續犯的處斷原則。
三、 牽連犯
牽連犯的概念;牽連犯的特征;牽連犯的處斷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