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給定材料,運用準確、規范的語言,提 出自己的觀點并進行申述辯論,是申論作文的 基本要求。一般來說,一篇文章的整體氣勢可 以通過語言表達而感知,語言表達出色,文章 就會出彩,因此,語言表達是評判一篇文章優 劣的重要因素。本文的寫作目的是為了讓考生 在了解申論作文語言表達要求的基礎上,找到 行之有效提升語言表達技能的策略,從而提高 申論作文得分。
一申論作文常見語言表達問題
(一)語體不當
申論作文不同于創意寫作,不追求藝術 性、審美性、哲學性的"文本快感",更不會追求 庸俗的"娛樂快感",總體上屬于時政文,因此 常使用結構嚴謹、立場堅定、論證嚴密的政論 語體。考生作答時,在語體方面常犯表達文學 化和口語化兩種明顯的錯誤。申論作文語言整 體上要求樸實無華,不追求華麗的辭藻,同時 也不需要文學想象的參與。有的考生在論述反 腐成效時,擬制的作文標題為’光明就在前 方(,這一標題犯了表達文學化的毛病。但考生 若能在講道理、擺事實的同時對語言進行一定 加工,就不會讓文章顯得枯燥無味,毫無生氣。 有的考生在論述國家召開一系列經濟會議,對 稅收增長與刺激經濟政策之間可能存在的抵 消作用時,把它描述成"一腳踩剎車,一腳踩油 門",這一描述就很形象生動。李涂在’文章精 義(中寫到:"文章不難于巧,而難于拙;不難于 曲,而難于直;不難于細而難于粗;不難于華而 難于質。"這就要求考生能夠粗中有細,平中見 奇,既要真情實意地將理論表述清楚,使之符 合申論作文寫作的基本要義,同時還要使文章 寫的生動活潑,具有一定的靈氣。
(二)邏輯混亂
申論作文不僅考查考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還考查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的考生的作文 段落與段落之間缺乏必然的關聯性,上一句和 下一句沒有明顯的因果關系,但這些考生卻在 文章中硬生生地使用"因為......所以......"這 樣的句式連接,更有考生則沒有過渡詞或過渡 句。如"我們應該注意提拔、發現、培養青年干 部"這句話的論證,正確的邏輯順序應該是先 發現,再培養,后提拔,順序弄反了。有的考生 在針對城市道路建設問題時這樣進行論述: "我國在城市規劃過程中由于制度不健全存在 著很多問題,主要有:領導干部政績觀影響,不 注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只重視形象工程建 設;城市規劃不科學、不合理,重速度不重質 量;城市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城市規劃領導責 任不明,缺乏溝通,造成城市規劃沒有明確目 標,城市規劃中存在很多安全隱患和污染事 件,城市規劃者在城市規劃中不客觀、不科學, 不能以公共利益為重。"該考生第一句就說領 導干部方面的問題,而最后一句又談城市規劃 者,雖然換了一個主體稱呼,但都指的是同一 個方面。另外,城市建設問題應該是規劃在前, 建設在后,考生卻先談城市基礎建設,而不是 將城市規劃問題先擺出,這是典型的條理不 清、邏輯混亂。
(三)語句不通
言語不通、詞不達意的文章往往是失敗 的。在作文時,有的考生經常把話說不完整,尤 其是缺少主、謂、賓等句子主干部分。如"目前, 我市正在開展整頓交通秩序",這句話明顯缺 少了賓語"活動"一詞。有的考生則出現句意不 清、表意不明問題。如"年輕公務員從城市到鄉 村基層工作會出現生活和工作不習慣,但這種 不習慣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一分鐘是時間,一 年也是時間。考生的真實意圖其實是想說從城 市到鄉村工作會有短暫的不習慣問題,所以應 改為"這種不習慣只是暫時的"。出現這些語言 問題,是因為考生對語言沒有足夠的駕馭能 力,對政論性、時政性文章了解較少,更重要的 是在平時的生活中缺乏足夠的語言敏感度,養 成了長期言語不規范的毛病。有的考生不能正 確使用標點標點,有時通篇只見逗號,然后在 段末加上句號,更有甚者不使用標點,全篇只 見小圓點或者字與字之間空一格,成了一篇名 副其實的"千古奇文"。不使用標點或胡亂使用 標點都會造成語句不通,影響全文語言表達的 流暢性,同時也直接反映出一個考生的基本語 言素養。
二申論作文對語言表達的要求
(一)表達要得體規范
語言表達得體就是指詞語和句式的選擇 應用都要與內外語境相協調,要能準確而清晰 地表達作者在申論作文中所蘊含的理和意。要 做到因時制宜,準確表達,寫出所謂"高端大氣 上檔次"的文章,就必須在生動規范的基礎上 盡可能地向機關文風靠攏。因此,申論作文的 政論特性決定了其語體表達不能像文學語言 一樣形象灑脫,它要求語言邏輯性強、條理清 晰、層次鮮明。 表達要規范化。公務員考試大綱明確規定 使用現代漢語作答,切不可使用文言文、外文 和少數民族語言作答,更不要在文章中充斥著 大量網絡語言、同義詞、近義詞在使用的時候 一定要嚴格區分其細微差異,準確使用如"果 斷"和"武斷"都有決斷之意,但在感情色彩上 卻一褒一貶.對那些容易產生歧義的詞語和句 子,考生應盡量避免使用,"必然""絕對"等具 有較強武斷性、絕對性的詞語則要慎用.
(二)表達要清晰連貫
語言表達清晰連貫是進行交際和思想交 流的重要條件。它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言 語要簡潔明了,有條理。申論作文的最大特色 就是精確提煉,高度概括,言簡意賅。有的考生 經常在申論作文中開"中藥鋪",記"流水賬", 過于注重對現象的描述,在同一篇文章中經常 重復描述同一類型的事件或表達相類似的觀 點,造成越想將一件事情說清楚卻越說不清楚 的狀況,不僅造成了語言繁冗,失去簡潔性,最 終還可能造成脫離主旨,完全跑題。二是意思 表達要準確妥帖,不被人誤解。語言表達準確 清晰則文章思路明了,含糊其辭則混沌無章。 思路清晰與邏輯嚴密的表述容易使文章一氣 呵成,一篇邏輯嚴密、結構合理的文章也比較 容易獲得閱讀者的認同。如果文章沒有很好的 連貫性,那么文章就會顯得七零八落,雜亂無 章。
(三)語言要生動形象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章必須要有文 采,語言生動活潑,才能起到廣泛的傳播效應。 申論作文一般很少使用夸張、比擬、雙關、反 語、暗示等修辭手法,但可以恰當使用比喻、借 代、對偶和排比等修辭。從句法上來說,這樣不 僅能夠使文章中的句子不那么死板,還能增強 情感和行文的氣勢,使文章的節奏韻律顯得更 加明快。若我們仔細研究機關事務文書或報刊 上常見的政論時評可以發現,有的文章常使用 四字的聯結詞語,讓讀者感覺有節奏還有氣 勢。文章氣勢強大往往能夠震懾人,反之,文章 有氣無力不僅不能夠吸引人,還反映出作者寫 作能力平平。在寫這種政論性文章時,氣勢豪 邁的文章往往更能獲得閱卷者青睞,分數自然 也會有所提升。因此,在申論作文寫作過程中, 不僅需要考生用嚴肅負責的態度對每個字、 詞、句都加以斟酌,還需要考生在文章結構、語 言表達等方面有所創新,以形象生動、富含感 情的表達,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三提高語言表達素養的基本方法
(一)正字、遣詞、煉句
正字在申論作文中指的是書寫的規范性和字義理解的正確性。所謂書寫的規范性指的是不寫錯字、別字;字義理解的正確性指的是不要張冠李戴地使用同音字。如"權利"和"權力"就是屬于一組同音近義詞,"利"指利益,而"力"則是勢力,用語主體不一樣.例如"人民要把握自己手中的權利,維護自身的權利""各級領導要控制自己的權力欲望,做到簡政放權".遣詞就是要盡可能多地積累并能準確分辨、正確選用詞語。如"爆發"和"暴發",第一個"爆發"是由于爆炸而突發或發生重大事件,常與戰爭、火山、革命搭配;第二個"暴發"是突然猛烈地發生或以不正當的手段發財,常與流行病、自然災害(雪崩、山洪)搭配。煉句,簡單地說就是使句子通順,文理相通,合乎語言和文章的邏輯。有的考生在論述現代部分企業經營管理方式陳舊提出對策時寫到:"衡量一個企業是否經營得好,要從這樣一些方面考察:第一,人盡其才。......第二,有正確的經營方針。......第三,有強力的領導班子......"顯然,該考生忽略了前面所說的是和否其實是兩個方面,而這三點卻都是肯定的,并未說出否的方面,這是沒有煉句的表現.
(二)注重生活素材積累
生活既是語言的原產地也是其加工廠。提高申論作文的語言表達能力首先要做到的是體驗生活,關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我們知道,申論作文的最終目的是要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因此,申論作文的語言越貼近普通大眾生活越容易被認可,這樣也才能真正體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正如老舍在’我怎樣學習語言(中說:"從生活中找語言,語言就有了根;從字面上找語言,語言便成了點綴,不能一針見血地說到根兒上。"要做到從生活中來,具體來說就是要求考生多關注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具體生活(衣、食、住、行),同時更要關注的是人民群眾在這些具體生活中所使用的生動語言,學習他們生動的生活化表達。到生活中去,指的是在作文時把學習到的群眾語言,通過形象的比喻、俗語、諺語、歇后語形式表現出來,增強文章的生活氣息,拉近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除此之外,考生還應該多關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廣告語、對聯、標語等,這些生活中的語言在遣詞造句方面常能夠為申論作文寫作提供啟示,有些語句甚至可以直接引用,成為文章中的亮點。
(三)博覽群書,善于思考
提高申論作文的語言表達能力,還需要考生做到廣讀博覽。閱讀是積累語言的重要途徑,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得越多,寫作才越有靈感。申論作文能否快速寫成,在有限的時間內寫到最好,在很大程度上考查的就是知識積累,這就要求考生在備考的過程中涉獵廣泛的知識,不僅能增強文章的廣度還能增加文章的深度。如有的考生在寫作"以人為本思想在現代中國的意義"時,開篇便引述孟子的言論:"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離婁上》)引述準確,貼近主題,為文章增色不少,這得益于考生博覽群書廣泛積累。同時,考生不僅要廣泛閱讀,還要注意在閱讀過程中善于思考,在占有寫作素材的基礎上,學習他人的寫作經驗,分析優秀文章用什么樣的語言,在語言表達技巧上值得借鑒之處,需要考生進行深入推敲,才能真正從中獲得到自己所需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