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1:教育的本質屬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是教育區別于其它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質的規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質。
考點2: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
姓名
|
書籍
|
作用
|
孔子
|
《論語》
|
我國最早的教育學文獻
|
樂正克
|
《學記》
|
世界最早的教育學專著
|
昆體良
|
《論演說家的教育》
|
西方最早教育學專著
|
夸美紐斯
|
《大教學論》
|
近代第一本教育學著作
|
赫爾巴特
|
《普通教育學》
|
“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
|
杜威
|
《民主主義與教育》
|
“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
|
楊賢江
|
《新教育大綱》
|
我國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
|
考點3:教育與人的發展
(1)內發論的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論)、格賽爾(成熟機制對于人的影響)。
(2)外鑠論的代表人物:荀子(性惡論)、洛克、華生。
(3)影響人身心發展的因素包括:遺傳、環境、學校教育、主觀能動性。
(4)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包括:順序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互補性和差異性。
考點4:教育目的的價值取向
(1)社會本位論的代表人物:孔子、柏拉圖、涂爾干、凱興斯泰納、赫欽斯、孔德。
(2)個人本位論的代表人物:盧梭、裴斯泰洛奇、馬斯洛、羅杰斯、福祿貝爾等。
(3)教育無目的論代表人物:杜威
考點5:課程的類型
(1)學科課程主要是學習間接經驗,活動課程主要是學習直接經驗。
(2)小學主要是綜合課程,初中采用綜合和分科并舉的方式,高中主要是分科課程。
(3)國家課程是一級課程。地方課程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機構編訂的課程,屬二級課程。校本課程是三級課程,通常以選修課或特色課的形式出現。
(4)基礎型課程注重學生基礎學力的培養;拓展型課程注重拓展學生的知識與能力;研究型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態度和能力。
(5)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
(6)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
考點6:泰勒課程設計模式(目標模式)
泰勒原理可概括為:目標、內容、方法、評價。
即:(1)確定課程目標; (2)根據目標選擇課程內容;
(3)根據目標組織課程內容;(4)根據目標評價課程。
考點7:課程內容的文本表現形式
(1)課程計劃:開設哪些科目是課程計劃的中心問題;
(2)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
(3)教材:根據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編制的、直接用于教和學的書籍與工具。
考點8:新課程改革
(1)理論基礎:人本主義思潮、建構主義思潮和多元智能理論
(2)核心理念: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3)總任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4)具體目標: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
文章標簽: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
------分隔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