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教育部剛開始進行學歷認證時,認證出的虛假學歷達28%。這說明了學歷認證的必要性。
在職稱評定、政法干 警錄用、干部提拔等程序環節上,都有可能要求提供“學歷認證報告”。問題在于,學歷認證的費用,究竟應該由誰來出?我拿著學歷證書去,當然我認為我的學歷 是真的,你認為我的學歷有假,應該是你去認證,而不是學歷持有者花錢來認證。再說,學歷持有人拿一張認證書,到你那里你就相信?既然相信這張紙,那么,畢 業證為啥就不能相信?這中間,非邏輯的成分是存在的。更何況,國內高校的畢業證,為啥不能認證之后再發?
公開數據顯示,僅2012年一年,全國就有5.6萬余人通過全國高校就業指導中心進行了學歷認證。對于這筆龐大的收費,相關機構從未公布過明確的資金去向。這難免讓公眾質疑,所謂學歷認證,是否存在無利不起早的成分?
教育部早已建立了自1991年至今的全國高等教育學歷信息數據庫,在“學信網”上,花2元錢就能查到相關的學歷認證信息。既然如此,為何還要讓學歷證持有人花錢去辦一次認證?
難看出,學歷認證亂象難脫權力尋租的干系。在其背后,可能隱藏著公眾無法窺見的利益鏈條。也許正因如此,有媒體要求全國高校就業指導中心公開每年的收支賬單時,其以內部“商業秘密”為由拒絕攤在陽光下。
筆者以為,學歷認證不應該胡子眉毛一把抓,對全國高等教育學歷信息數據庫中能查詢到的學歷證書,不必另作認證,而對數據庫中未收入的信息,才有必要進行認證。如果國內正式高校頒發的畢業證,都不足以相信,那么,一紙“學歷認證報告”又由誰來認證呢?
從國外來看,學歷認證機構都是非營利的。構建學歷認證體系應確保非營利的公益屬性,可由財政出資建立維護基本的學歷數據庫,在對學歷認證時只收取工本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