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歐洲:學歷互認難阻塞流動通道
為持續推進歐洲高等教育一體化,2015年5月14日至15日,47個博洛尼亞進程參與國教育部部長聚首亞美尼亞首都埃里溫。會議公報強調提升 大學生跨國流動性。之所以凸顯,正因為現狀差強人意。歐盟1900萬名大學生中,三成完成納入培養方案的留學。這個數目不僅包括在國外高校完成一個以上完 整學期的學業,還涵蓋境外語言學習與實習。而且,歐盟學子跨國流動范圍過多局限于歐洲境內。
歐洲學子不太勤于跨境流動,究其原因,除語言之外,政策壁壘最為顯著,尤其是學歷互認。早在博洛尼亞進程啟動之前,歐盟1997年便出臺《里斯 本高等教育學歷認證條約》。大多數博洛尼亞進程成員國承諾,其學歷確認程序遵循條約所規制的原則。自那以來,歐盟為國與國之間的高等教育學歷互認不遺余 力,如推出歐洲學分互認體系(ECTS)、歐洲資格框架。這些舉措主要解決歐洲內部尤其是歐盟成員國之間的學歷互認,效果乏善可陳。參與歐盟內部流動的學 子往往受制于學歷互認。據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估算,2/3的歸國學生在國外所獲學歷完全得到認可,另外的1/3,境外學歷要么被徹底拒絕,要么被降格接 納。為在他國高校獲取的學分爭取母校認可,學子須與高校行政體制斗智斗勇。針對此番現狀,《埃里溫宣言》指出,“應確保在其他博洛尼亞進程參與國所獲學歷 在本國以同等水平予以認可”,否則,“整個博洛尼亞進程的執行力與可信度”遭遇質疑。
《埃里溫宣言》實為對留學意義的重申,而留學的經濟意義亦不可小覷。英國把招收國際學子視作重要的產業,“倫敦優先”(London First)和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PwC)最新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在倫敦留學的非歐盟學子每年對英國經濟的凈貢獻高達23億英鎊;荷蘭、瑞典與 丹麥雖向留學生收取高額學費,卻把這些收入大部分用以資助來自新興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優秀學子;絕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將學費控制在一定幅度或索性實施免費入 學,以便最大限度吸引國際學子。后兩種模式,無論是否收取學費,均對接納國的經濟產生積極意義。荷蘭政府一項研究顯示,只要2.5%的高校留學生在接納國 留下并就業,其財政貢獻遠甚于對其教育投入。
學歷認證:歐盟正開發規范機制
博洛尼亞進程僅為歐盟高等教育全球戰略的內部機制。歐盟2013年7月發布題為《歐洲高等教育遍及世界》的全球戰略凸顯兩大宗旨:歐洲大學生應 具備跨文化勝任力與全球就業力;歐洲應成為國際學子留學首選。當前,全球約48%的留學生就讀于歐洲,2020年,歐洲高校接納的國際學生數量將從現在的 400萬人增至700萬人。
留學歐盟,壁壘重重,難以逾越。學歷認證各自為政,各高校驗證留學生學歷各顯神通。譬如,在德國哈爾茨應用技術大學,二級學院設置的招生委員會 負責驗證非歐盟本科生能否入讀該學院碩士專業。而申報該校本科專業的留學生,學歷驗證則由學校外事部門以及各二級學院負責本科教學的副院長來承擔。此番亂 象迫使有意留學歐盟的非歐盟學子甚為糾結。于是,一個名為“聚焦自動院校認證”(Fair)的歐盟項目應運而生。項目成員為德國、荷蘭、意大利、西班牙、 比利時和克羅地亞6國教育行政部門和高等教育學歷鑒定機構(ENIC-NARIC),歐洲高校認證聯盟,荷蘭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部下屬的荷蘭高校事務所以 及6國23所試點高校,如博洛尼亞大學、魯汶天主教大學、伊拉斯謨大學、胡安·卡洛斯國王大學、安特衛普大學、不萊梅大學、薩格勒布大學等。該項目為期 28個月,從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由荷蘭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部下屬的荷蘭學術交流中心統籌。
該項目旨在開發一個認證系統,以自動驗證在非歐盟地區所獲高等教育學歷。新系統力求統一性、規范性、高效性、便捷性,既可免去留學生焦灼的等 待,高校也如釋重負。項目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驟于2015年展開,試點高校匯集各自經歷的典型學歷驗證案例,并在一份問卷表上如實應答。歐洲大學聯合會 (EUA)承擔問卷分析并向試點高校提出驗證程序的改進建議。第二步驟將于2016年啟動,試點高校把改進建議付諸于實踐,并再次接受評估,以挖掘改進潛 能。最后,項目組將為全歐盟的高校推出一個普適性方案,形成《歐洲高等院校學歷認證手冊》。
學歷互認:教育須培育全球公民
該項目資金投入為60萬歐元,75%由歐盟資助,被納入伊拉斯謨計劃加強版,成為首批入選的8個項目之一。按照該計劃的意圖,“聚焦自動院校認 證”首要目的在于拆除留學政策壁壘。據歐洲移民網絡組織發布的一項關于國際學子入境歐盟的調查報告,歐盟成員國雖已簡化留學生入境求學程序,但國際學子因 各成員國各行其是仍遭受入境手續繁雜的困撓。為此,歐盟委員會2013年曾建議出臺全歐盟普遍適用的、明晰的、統一的和透明的條例。新政策預計2016年 出臺,足以為“聚焦自動院校認證”成果的推廣掃除政策荊棘。當然,對于留學生而言,新的認證機制并無法提升學歷認證的成功率,只能提升高等教育學歷認證的 效率與便捷性。
2014年1月啟動的伊拉斯謨計劃加強版,實為基于歐盟一體化的教育全球化,即把高等教育跨境交流從歐洲內部擴展至歐洲之外。其三大核心行動首 推提升個體學習的跨境流動性,占總預算的2/3強,旨在提升學子跨國就業能力并開闊跨國就業視野,即跨文化勝任力。由此,教育成為歐盟連接世界的橋梁。歐 盟2011年確立目標:2020年實現20%的在校大學生擁有國外學習或實習經歷。歐盟2014年9月發布題為《流動對學生技能與就業的影響與高校國際 化》的報告顯示,92%的雇主期待雇員擁有以跨文化勝任力為代表的軟技能,64%期待國際經歷,參與該計劃的學子,其長期失業率僅為沒有留學經歷學生的一 半,畢業后5年的失業率低于23%。
當然,無論歐盟高等教育全球戰略背后潛隱著多大成分的經濟爭霸考量,培育全球公民乃首要使命。就此,歐盟不應一味地單方面驗證留學生學歷,而須 攜手非歐盟國家共同研發高等教育學歷互認與學位互授機制。這一方面可激勵更多歐盟學子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亦可助推非歐盟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人才回流。 更何況,歐洲高等教育一體化進程把學歷自動認證作如下定義:持有某級資格的申請人有意進入下一級專業學習所擁有的權利。既然視作權利,保障便責無旁貸。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上海師范大學教育領導研究創新團隊 俞可)